(通讯员:甘翼)在川滇交界的金沙江下游‘’巍峨的乌蒙山与凉山余脉如巨龙盘踞‘’将奔腾的江水揽入怀中。
云南巧家与四川宁南隔江相望‘’江岸陡峭的崖壁上‘’仙人掌与剑麻倔强生长‘’见证着这片干热河谷的千年沧桑。江水裹挟着青藏高原的雪水‘’在峡谷中咆哮奔涌‘’浪花撞击礁石的声音回荡数十里。这里是长江上游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‘’圆口铜鱼、长薄鳅、中华金沙鳅等多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以及特有物种‘’在此繁衍生息。
同时‘’这里也是“西电东送”的能源枢纽‘’世界第二大水电站屹立于此。白鹤滩电站地处金沙江下游‘’河道狭窄、水流湍急‘’289米的混凝土双曲拱坝横卧江心‘’巨大的水头落差导致传统鱼道在此并不适宜。为保护金沙江水生生物‘’促进电站区域珍稀特有鱼类洄游迁移‘’完成生活史与遗传交流‘’三峡集团用一套国内领先的集运鱼系统‘’交出了一份高质量、高水平的生态答卷。
生命之桥:搭建鱼类“回家路”
每年春季‘’金沙江进入鱼类繁殖季。圆口铜鱼逆流而上‘’长薄鳅在激流中穿梭‘’长鳍吻鮈迎着湍急的水流奋力摆尾‘’追寻着千百年来固定的产卵场……传统鱼道在低水头电站中尚可应用‘’但面对289米的巍峨高坝‘’传统鱼道便无用武之地。
为此‘’水电站工程建设管理部因地制宜‘’结合坝下地形条件、水文特征及目标鱼类行为生态学特性‘’牵头研发出国内领先的集运鱼系统‘’通过“集诱、分拣、暂养、运输、放流”无缝衔接的环节‘’为鱼类搭建人工洄游通道。系统由下游河段固定式集鱼站、尾水口集鱼站等组成‘’利用鱼类趋流特性‘’在坝下设置集鱼设施‘’以捕获洄游鱼群。
沿着182公里水路蜿蜒而上‘’在云南禄劝与四川会东交界处‘’世界第七大水电站——乌东德水电站巍然矗立。乌东德水电站集鱼系统突破深切峡谷、特高拱坝过鱼世界级难题‘’是长江干流首批建成且效果最好的过鱼设施之一。系统运行以来‘’通过圆口铜鱼、长鳍吻鮈、细鳞裂腹鱼、岩原鲤、长薄鳅等鱼类58种超13万尾‘’高峰集鱼量达每日2897尾‘’在金沙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。
匠心运维:打造高坝过鱼生态范本
作为我国水电生态保护领域的开创性工程‘’大型水电站集运鱼系统运维领域尚属空白‘’既无成熟案例可循‘’更无现成经验可鉴。三峡物资招标公司仓储事业部受项目管理单位委托‘’以破冰者的姿态主动扛起运维重担‘’以匠心作答、以创新破题‘’在乌东德、白鹤滩打造高坝过鱼生态范本。
面对国内大型水电站集运鱼系统运维零经验、零标准的情况‘’公司仓储事业部以体系化建设破局‘’创新编制集运鱼系统运行管理制度、操作手册、分析报告等多个技术文件‘’形成覆盖设备操作、数据采集、应急响应的管理体系。推行“表单作业法”‘’将日常工作任务按日、周、月、年列出清单、逐项消号‘’编制集运鱼工作任务清单、鱼类放流统计汇总表等‘’详细规定工作内容并做好数据记录‘’通过数字化台账实现全流程可追溯管理‘’集运鱼项目管理的规范性、专业性不断提升。
在集运鱼系统投用初期‘’面对高坝过鱼系统的复杂工况‘’运维团队发现集鱼斗放鱼阀、溜鱼槽等设备在持续运行中有较大的优化改进空间。针对这一情况‘’团队以“缺陷清单”为导向‘’以QC小组活动为抓手‘’针对“集诱-分拣-暂养-运输-放流”全链条技术难点开展系统性改造‘’充分发挥创新精神‘’主动作为‘’敢于实践‘’先后完成“集鱼斗放鱼阀改造”“分拣槽起鱼筛及补水排水管道阀门改造”等十余个改造项目‘’集运鱼系统运行管理日趋完善。
值得一提的是‘’团队基于集运鱼系统过坝放流作业的全流程‘’通过不断总结经验、提炼优化方案‘’成功申报并取得“一种渔获物称测系统及其称测方法”等2项发明专利‘’以及“一种循环式渔获物分拣装置”等3项实用新型专利。在QC小组活动中‘’团队开展的“提高白鹤滩水电站集运鱼系统鱼类放归率”课题研究同样成果显著‘’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‘’大大降低了集获鱼类受伤的概率‘’该课题荣获中国职工技术协会电力专委会特等奖。
截至2025年3月底‘’乌东德、白鹤滩水电站集运鱼系统已累计护送77种、16.6万余尾鱼类洄游过坝‘’其中包括圆口铜鱼、长鳍吻鮈、长薄鳅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‘’以及中华金沙鳅等多种金沙江特有鱼类。2023年国家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发布《2022年水电行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估报告》‘’数据显示‘’乌东德、白鹤滩电站集运鱼系统过鱼数量在国内分列第一名和第二名‘’且断层式领先其他过鱼设施。
超级工程不仅能贡献清洁能源‘’更能守护生命长河。乌东德、白鹤滩水电站集运鱼系统的成功‘’不仅是技术与管理的突破‘’更是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理念的生动实践。随着系统持续升级‘’三峡物资招标公司仓储事业部将继续守护好这条“人工生命线”‘’为长江生态保护注入活力‘’让金沙江的碧水与鱼群共舞。(审核/陈明才)